收藏本站
收藏 | 手机打开
二维码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中德隆脊叶蝉族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

张惠宁  
【摘要】:隆脊叶蝉族Paralimnini是角顶叶蝉亚科中较大的族,全世界已知139属931种,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该族昆虫在维管植物的韧皮部刺吸取食,夺取植物营养、造成机械损伤,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许多种类传播病原物,造成更大危害。隆脊叶蝉族昆虫外部形态相似,主要通过雄性生殖器特征进行区分,属间关系不明确,而且许多区域缺乏研究。中国和德国是旧世界东西两侧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但对该族缺乏系统研究,家底不明。本研究通过对两个国家隆脊叶蝉族的系统分类,明确其区系组成,并首次基于80个形态特征结合核基因28S r DNA、H3和线粒体基因16S r DNA等多基因分子数据对该族51属102种进行了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分析。全文共记述中国和德国的隆脊叶蝉族46属98种,其中包括1新属,短茎叶蝉属Brevipenisus gen.nov.和9个新种,包括超长双臂多突叶蝉Arocephalus maxitettix sp.nov.,花瓣短茎叶蝉Brevipenisus petalinus sp.nov.,细长臂叶蝉Diplocolenus gracilis sp.nov.,圆角缺突叶蝉Destitutus arctus sp.nov.,太白吉岭叶蝉Jilinga taibaiensis sp.nov.,相离头突叶蝉Sorhoanus splitus sp.nov.,斜突光叶蝉Futusujinus dietrichi sp.nov.,宽片光叶蝉Futusujinus hastatus sp.nov.和平截光叶蝉Futusujinus truncatus sp.nov.(后3新种已发表)。另外,共发现7中国新记录属、10中国新记录种以及确认四个新异名;编制了分属、种级检索表,提供了67个外部形态图和86个雄性生殖器特征图。基于80个形态特征,以角顶叶蝉属Deltocephalus为外群,利用Wincladaver.1.00.08和TNT ver.1.1软件对隆脊叶蝉族41个属69个代表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获得1棵严格合意树。研究结果支持隆脊叶蝉族为单系群,长带叶蝉属Parapotes是最为原始的类群,沙叶蝉属Psammotettix、长臂叶蝉属Arocephalus等包括多代表种的属均为单系群,其中光叶蝉属Futasujinus、横春叶蝉属Hengchunia、微突叶蝉属Takagiella和尖头叶蝉属Yanocephalus等均属于隆脊叶蝉族。此外,本研究选取了6个雌虫的形态的特征,如雌虫前翅长与腹长之比和雌虫腹板第七节的形状分别在重要的节点处提供衍征支持,形成了部分内群的进化方向,在形态系统发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隆脊叶蝉族的重要形态特征。提取并获得了51属102种的核基因28S r DNA、H3和线粒体基因16S r DNA共247条序列;应用RAx ML7.0.3与Mr Bayes 3.1.2软件,构建10棵单基因和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双钩叶蝉属Arthaldeus不是单系群,其中细突双钩叶蝉Arthaldeus arenarius最先分化出来;沙叶蝉属Psammotettix和头突叶蝉属Sorhoanus作为隆脊叶蝉族中种类数较多的两个属,均为单系群。联合基因的BI树清晰的给出隆脊叶蝉族属种间的关系,比28Sr DNA和H3的联合基因的BI树更优化,与16S r DNA单基因的BI树较为相似。3联合基因的ML树与BI树,拓扑结构相似,除Arthaldeus外,隆脊叶蝉族的每个属的不同种类均聚合在一起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即均为单系群。隆脊叶蝉族各属的核基因序列相似度高,而线粒体基因序列差异更显著,因此线粒体基因对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的影响最大,更有助于隆脊叶蝉族各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分析。本研究为目前隆脊叶蝉族的分类系统提供了分子依据。利用形态与分子数据对26属45种通过Mr Baye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数据对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的有决定性影响,形态数据的增加提高了系统发育树的整体支持率。角顶叶蝉族与隆脊叶蝉族互为姐妹群,除Arthaldeus属外,隆脊叶蝉族各属均为单系群并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对突叶蝉属Cosmotettix与环带叶蝉属Calamotettix、隆脊叶蝉属Paralimnus与扁茎叶蝉属Paramesus、长臂叶蝉属Diplocolenus与爪突叶蝉属Turrutus、双突叶蝉属Errastunus与指突叶蝉属Adarrus、尖头叶蝉属Yanocephalus与光叶蝉属Futasujinus以及细突叶蝉属Henschia与黄绿叶蝉属Mocuellus等互为姐妹群。研究结果给出了41个代表属的属间和属内关系,为目前隆脊叶蝉族的分类系统提供了更多的形态和分子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Naveed HASSAN;张雅林;;巴基斯坦角顶叶蝉亚科两新纪录属(半翅目:叶蝉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8年01期
2 段亚妮;张雅林;;中国新记录—铲叶蝉属及多斑铲叶蝉Aconura ochrargentea(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短翅叶蝉族)(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3年04期
3 孙画婳;王丽;孙长海;胡春林;;江苏角顶叶蝉亚科昆虫种类(半翅目:叶蝉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Bismillah SHAH;Hassan NAVEED;段亚妮;;巴基斯坦刻纹叶蝉属分类并记一新记录种(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20年01期
5 戴仁怀;邢济春;李虎;;中国类带叶蝉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戴仁怀;李虎;邢济春;;中国二叉叶蝉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年04期
7 戴武,张雅林;中国横春叶蝉属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05年03期
8 戴仁怀;邢济春;李子忠;;中国矛叶蝉属二新记录种(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年05期
9 吕林;张雅林;;中国新记录——匙头叶蝉亚族记述(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3年01期
10 邢济春;戴仁怀;李子忠;;中国异滑叶蝉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0年03期
11 戴仁怀;;角顶叶蝉系统分类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12 李子忠;宋月华;;中国一新纪录属——缘毛叶蝉属及一新种记述(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0年03期
13 李子忠;邢济春;;中国斑翅叶蝉属一新种及二新组合(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0年05期
14 张雅林,段亚妮;中国新记录属——多脉叶蝉属及二新种记述(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04年04期
15 邢济春;李子忠;;乌苏里片茎叶蝉再描述(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J];昆虫分类学报;2010年S1期
16 段亚妮;江俊起;;角顶叶蝉族系统分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17 张惠宁;戴武;张雅林;;亚草叶蝉属分类订正(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隆脊叶蝉族)(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3年02期
18 戴仁怀;邢济春;李虎;;中国角顶叶蝉亚科一新纪录种(半翅目:叶蝉科)[J];贵州科学;2011年04期
19 戴仁怀;邢济春;李子忠;;中国多脉叶蝉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J];四川动物;2010年05期
20 段亚妮;张雅林;;中国角顶叶蝉亚科新记录——刀茎点斑叶蝉(半翅目:叶蝉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天跃;陈刘生;王少山;;绿长突叶蝉绿色防控体系[A];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陈义群;林乃铨;方雄熙;;拟隐脉叶蝉及其天敌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张雅林;戴武;;中国叶蝉分类研究概况[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申效诚;;华中三省的叶蝉科昆虫[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5 陈圆圆;崔宝凯;;中国广义薄孔菌属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6 陈佳佳;何双辉;崔宝凯;;邦氏孔菌属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7 王海涛;张晓峰;谢云杰;王娟;陈红燕;魏太云;;利用叶蝉细胞瞬时表达系统研究水稻瘤矮病毒在介体细胞内的增殖机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余育和;沈韫芬;;纤毛虫细胞与分子进化:系统发育研究的前瞻性方向[A];全国生物进化理论研讨会论文与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李敏;;DNA条形编码应用于半翅目中的研究与讨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1:DNA条形码可以改变人类认知生物物种的方式吗[C];2009年
10 叶火香;韩宝瑜;;茶园间作柑桔杨梅和吊瓜对叶蝉及蜘蛛时空特征影响[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中国博士雷竞技下载ios 全文数据库 前12条
1 张惠宁;中德隆脊叶蝉族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孙强;中国乌叶蝉亚科系统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戴仁怀;中国殃叶蝉亚科区系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丽元;亚太地区广头叶蝉亚科系统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魏琮;世界秀头叶蝉亚科系统学研究(半翅目:头喙亚目:叶蝉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尚素琴;亚太地区缘脊叶蝉系统分类研究(同翅目:叶蝉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杨玲环;中国横脊叶蝉系统分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8 黄敏;中国小叶蝉族分类研究(同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9 严斌;中国小叶蝉族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D];贵州大学;2019年
10 薛清泉;亚太地区片角叶蝉亚科系统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1 王颖;中国棉田半翅目昆虫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12 张新民;世界横脊叶蝉亚科系统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雷竞技下载ios 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巍;中国角顶叶蝉亚科染色体研究(半翅目:叶蝉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段亚妮;中国角顶叶蝉族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邢济春;中国角顶叶蝉族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D];贵州大学;2009年
4 张斌;中国片角叶蝉亚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5 孟泽洪;中国大叶蝉亚科分子系统学研究(半翅目,叶蝉科)[D];贵州大学;2009年
6 韦杏桃;中国带叶蝉族属间比较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20年
7 戴武;中国圆冠叶蝉族分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8 苏梅;角顶叶蝉亚科昆虫生殖系统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玉建;中国耳叶蝉亚科区系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D];贵州大学;2009年
10 方永琴;中国带叶蝉族形态分类及区系分析[D];贵州大学;2020年
11 肖斌;中国角顶叶蝉亚科昆虫核糖体28S rDNA系统发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2 亢菊侠;中国叉脉叶蝉族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3 张新民;中国叶蝉亚科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4 张慧;中国圆痕叶蝉亚科系统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15 沈雪林;河南叶蝉分类、区系及系统发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6 文超;中国带叶蝉族的分子系统发育及广西带叶蝉属分类订正(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7 李玉玲;中、英白垩纪古蝉科化石(昆虫纲:半翅目)系统分类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18 黄伟坚;耳叶蝉亚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及中国区系补记(半翅目:叶蝉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9 苑晓伟;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学的小叶蝉亚科亲缘关系及塔叶蝉生物地理学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20年
20 刘振江;中国广头叶蝉亚科分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杨峻发;吐鲁番市城乡联动防治斑叶蝉[N];吐鲁番报(汉);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