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手机打开
二维码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一种测量和推断原位地应力的综合方法

?mer Aydan  胡秀宏  
【摘要】:作者参与了地壳应力测量,并通过综合方法和有限元分析推断了应力状态,还开发了应用于各种实际的技术。通过地质特征(断层擦痕、膝折、侵入、褶皱等)、爆破孔破碎带、震源机制解、GPS地壳变形监测推断地壳中的应力状态。此外,声发射技术已经应用于评价土耳其和日本琉球群岛的应力状态,目的是利用地壳中应力的变化进行地震预报。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mer Aydan;胡秀宏;;一种测量和推断原位地应力的综合方法[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2016年02期
2 薛丁;高立新;;基于强震震源机制解分析现代构造运动[J];国际地震动态;2018年08期
3 Yongge Wan;Shuzhong Sheng;Jichao Huang;Xiang Li;Xin Chen;杨帆;;基于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网格搜索法及其在中国、越南和老挝边界地区的应用[J];世界地震译丛;2017年02期
4 Vince Cronin;李万金;;地质学家震源机制解入门[J];世界地震译丛;2015年01期
5 马丽;罗宾生;;利用CAP方法反演乌兰5.1级地震震源机制[J];地球;2017年08期
6 屠泓为;赵燕杰;文勇;孟鑫;;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和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1期
7 赵燕杰;屠泓为;孟凡博;丁宁霞;;用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龙羊峡水库及邻近区域应力场特征[J];高原地震;2012年04期
8 郑月军;张世民;崔效锋;黄忠贤;;地震震源机制解在华南及邻区潜源区长轴方向判定中的应用[J];中国地震;2006年01期
9 朱航,陈天长,刘杰,范军;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4期
10 张萍,蒋秀琴;辽宁地区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的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01期
11 崔效锋;谢富仁;;由震源机制解资料确定我国西南及邻区平均应力场参数[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1999年00期
12 许忠淮,汪素云,高阿甲,郭瑛;我国部分早期震源机制解答的重新测定[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4年05期
13 刁桂苓,于利民,李钦祖;震源机制解的系统聚类分析——以海城地震序列为例[J];中国地震;1992年03期
14 杨承先;;1981年内蒙丰镇5.5级地震浅析[J];东北地震研究;1987年02期
15 赵文峰;;东北深震与华北内陆地震的相关活动[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03期
16 赵知军;董卫国;;灵武5.6级地震测震学前兆的反应[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03期
17 魏柏林,薛佳谋,秦乃岗,刘江,陈庞龙;阳江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构造与应力场[J];华南地震;1988年01期
18 姚立珣,田军;1987年甘肃张掖地震和礼县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1988年01期
19 弗罗里奇;维利曼;张祥明;;深震余震不易发生在震源机制解的节面上[J];国际地震动态;1988年05期
20 ;1973年炉霍7.9级地震[J];四川地震;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幸平;俞春泉;陶开;王艳华;崔效锋;宁杰远;;P波初动解求解方法的改进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伟文;倪四道;;使用短周期波形数据反演震源机制解[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许忠淮;汪素云;高阿甲;郭瑛;;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的重新测定和审编[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陈天长;程万正;李桂芳;;由多个震源机制解联合确定的震区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蔡永恩;何涛;王仁;;震时震源应力场的特征与震源机制解[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许忠淮;汪素云;南阿甲;;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现状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7 祁玉萍;龙锋;张致伟;肖本夫;;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6: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7:强震震害特点及其社会影响[C];2016年
8 莘海亮;刘明军;康敏;王冲;;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区构造应力场[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C];2015年
9 徐彦;;盈江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魏柏林;陈庞龙;李富光;黄河生;;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博士雷竞技下载ios 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况文欢;结合地震学和地质力学对微地震数据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韦生吉;稀疏台网震源参数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任枭;中国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特性分析与资料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4 杨宜海;用地震震源机制和各向异性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动力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5 王霄飞;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干微;中国东北深源地震与美国德州注入诱发地震的研究及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雷竞技下载ios 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恺帆;工程岩体破裂震源机制解及其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2 杨帆;滇西南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D];防灾科技学院;2019年
3 王铭浩;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段梦乔;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年
5 郑思源;中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库建设[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9年
6 任枭;震源机制解测定在常规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郭祥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测定及其在地震趋势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王强;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研究云南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D];云南大学;2015年
9 邓菲;中强地震前数字地震记录异常特征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10 黄玉婷;汶川8.0级地震震源精确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韩战锋;灾害面前牢记生命守护法则[N];广东科技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