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历史发展导论
【摘要】: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大约距今6000—4000年左右,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此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大分工、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推动了城市普遍兴起和发展。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城市的形成期。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争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文化的秦朝结束了500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华夏文明在逐渐整合了各地文明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此后,中华文明几千年来虽然有兴盛,也有衰落,但从未中断。即使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入侵,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这些游牧政权在政治上占了优势,但也在文化方面接受了中华文明,并融入中华文明一体中,使中华文明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系统。在中华文明超稳定系统中,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城市行政等级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秦统一中国后,历代君主专制王朝都是以城市作为各级政权的治所,通过不同等级的城市对区域进行层级管理,城市政治功能为城市的第一功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叠加经济、文化等功能。因而城市的兴衰与君主专制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从秦代到清代中期(鸦片战争前),城市随着君主专制王朝的兴衰呈波浪曲线式发展。近代以来,在外力的冲击作用下,中国城市出现了早期现代化转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和转型不仅作用于城市,而且也对区域和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以来发生的种种现代化变迁,无论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还是政治、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变革,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但由于近代以后中国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成为半殖民地,故而近代中国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呈现畸形化。